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探訪爪哇兩大奇跡

婆羅浮屠(Borobudur)坐落於日惹西北方約40公里,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有佛教哲理與藝術的古跡,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柬埔寨的吳哥窟被西方考古學界同列為東方四大古跡,比吳哥窟早300多年建造。按印尼土語解釋,“Borobudur”即指“丘陵上的寺廟”之意,通常“浮屠”是指佛塔,這座偉大不朽的佛教遺跡之建造,並未留下相關文字的記載,在印尼學者及聯合國之協助下,從現場及他處考古所尋獲的一些古代碑石,旁徵博引才獲得結論,興建的時間可能是西元778至856年之間,那正是塞倫德拉(Sailendras)王朝佛教鼎盛時期;當地導遊說,依據最新的一項考古資料判斷,可能於821年即已建立,然後再繼續予以增建和裝飾。

    塞倫德拉王朝於919年被推翻,中爪哇的佛教逐漸式微而被印度教取代,大約10年之後,政治和宗教、文化重心不知原因為何移至東爪哇,大部分的居民也成群結隊移居到東爪哇。這座“婆羅浮屠”就不再受到重視,任憑風雨的剝蝕、1006年馬拉比火山爆發的摧殘、雷電的閃擊,漸漸被掩沒在土中;而地底下長出來的熱帶樹木,在漫長的歲月中助長了它的根基與繁茂的枝葉,不僅裂開了浮屠的岩石,也掩蓋了這座丘陵上的寺廟。

    跟柬埔寨的吳哥窟一樣,婆羅浮屠也曾失落過,被掩埋在黑暗、寂靜的地下,17世紀,馬來半島上流行的歷史故事,曾提到“婆羅浮屠”;自1798年法國拿破倫率遠征軍佔領埃及後,親睹氣勢宏偉的金字塔等古跡,便下令展開挖掘、收集各種古文物。英國也隨之掀起重視收藏海外殖民地之古文物,1814年,那位開發新加坡的萊佛士,久聞日惹有座“佛雕山”甚感興趣,先派一位軍官前往勘察,然後雇用工人發掘,出土的佛像、石刻屢遭劫掠和破壞,最後只好放棄;1896年,柯都(Kedu)省長以8輛牛車載運佛像、石刻,贈送給泰國國王;

    1900年,荷蘭殖民地政府下令保護這座古跡,禁止私自挖掘。1907-11年,有一位荷蘭工程師曾修復部分浮屠;1967年,在美國召開之第27屆東方國際代表大會上,印尼代表蘇克摩諾博士(Dr. Sukmono)報告其論文“New Light on Some The Problems,Faced by Borobudur”(關於婆羅浮屠一些問題的新見解),引起開會代表的共鳴與重視。後來,終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支援協助,從1973年至83年大規模全面發掘並予以修復,計耗資2500萬美元,其中600萬美元由28個國家捐獻,使婆羅浮屠再度展現它那宏偉的氣勢、閃耀璀璨的光芒。

    婆羅浮屠的建造由於未留下紀錄,其真正的目的迄今仍是一個謎,有以下說法:1.為安奉佛陀舍利子而建;2.作為帝王、王族及聖賢者之陵墓?但在全面發掘過程中未發現有人體遺骨;3.作為僧尼之修道與信徒朝拜之聖地;4.作為帝王對弘揚佛教之永恆善事的功德。Discovery節目主持人訪問一位美國對佛學有研究的學者,他認為婆羅浮屠建造之主要目的,可能是為了宣揚佛教彰頁至道所作神聖的象徵。

    婆羅浮屠的建築結構與式樣不同於一般的佛教寺院,導遊說,從空中往下看,整座建築形成一個幾何形的曼陀羅(Mandala),也就是下寬上窄階層式的塔形狀。建材的來源,取自附近河流中的安山岩和玄武岩,未使用任何接著劑,完全由岩石經切割後堆砌而成。婆羅浮屠實際上有10層,在聯合國協助大規模修復時,為避免倒塌,經專家會商決定將底層充作地基而被埋在地下,只有東南角尚可看到底層少許的浮雕,導遊介紹時即以目前所看到的9層為准。這座浮屠共有4個進出口,參觀時要從東門沿著南西北的時鐘方向循序而進,再由下往上爬升更上一層樓,因為所有繁多的浮雕,大多數都是連續性的描繪,而且從東邊開始,那是參觀的重點。

    底層(已埋在地下)—— 有160框的浮雕,描繪人類之酒、色、財、氣的百態。

    1-2層的浮雕——欲望世界,描繪人類的欲望“卡爾瑪維邦加”(Karmawibhangga)及輪回。

    3-6層的浮雕——人間世界,代表“色界”(Rupadhatu),平臺上回廊左右兩邊岩壁上均有浮雕,描繪佛陀生平聖跡,以及佛教、佛教徒的事蹟、故事。

    7-9層——天上世界,代表“無色界”,沒有壁畫浮雕,只有階層式圓形的平臺,環繞有72座鐘形佛塔。最頂端9層有一座中央大佛塔亦即舍利塔,表示佛之淨土“涅般”,是永恆的世界;大佛塔的尖頂原有3層的遮護傘,但早已被雷電擊毀沒有修復,塔內原有一座未完工的佛陀雕像,可能是負責主持雕刻的大臣,認為人間所作的形體,無法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佛陀之聖容造像而停工,大修複施工時已被移走。(未開放參觀)

    遊客來到“天人世界”都會略作休息,並且有一個活動:鐘形佛塔內各有一尊佛像,遊客可從菱形或方形的小孔,伸出長手進去摸,若能摸到佛像表示運氣好也能增進智慧,傳說若能摸到佛像的肚臍則會大富大貴。另外,在第9層大佛塔的平臺上繞3圈,許個願會“有求必應”,作功德會有福報。

    面積:邊寬123公尺,計14129平方公尺
    高度:原高42公尺,目前為31.5公尺(約有10公尺埋在地下)
    佛像:大小有504尊  石獅:34頭  佛龕:432座
    鐘形佛塔:72座  大佛塔:高7公尺,直徑9.9公尺
    圓形平臺直徑:7層51公尺,8層38公尺,9層26公尺
    浮雕:1460框,雕刻人物超過1萬以上,若連接計算約2.5公里
    建材:估計岩石有5萬5千立方公尺
    人力:估計動用3萬名石材切割工,1萬5千名搬運工,數千名石匠
    毀損程度:1/3,部分未修復(尤以佛像較多)

    在建造婆羅浮屠相同的時代,位於現今日惹東北方約16公里的地方,有一個信奉印度教的王朝,根據遺存的碑石上所雕刻最早的年代是778年,這邊的印度教徒不甘示弱也建造龐大的神廟群,至856年已建有237座大大小小的神廟,命名為“普蘭巴南”(Prambanan)。

    想像中的這座大廟群,在當時或可媲美“婆羅浮屠”;但在14世紀的兩次火山爆發之摧殘下,倒塌毀損相當嚴重,迄今只剩下主廟及規模稍小的左右兩座,及中型2座、中小型1座、小型2座,這8座碩果僅存大小不等的神廟,傲然聳立在四周都是斷垣殘柱的中央,它那唯我獨尊和高貴典雅的氣息,被譽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印度教神廟。

    主廟“洛羅.瓊格蘭“(Loro Jonggrang)意為“窈窕少女”,是針對廟內四大雕像之一的“難近母”(濕婆之妻)的稱呼,這座主廟供奉破壞之神“濕婆”,高47公尺,寬34公尺,它的建築結構非常特殊,是由許許多多的小廟結合而成。主廟旁邊的兩座神廟,分別供奉創造之神“大梵天”、保護之神“毗濕奴”。神廟回廊壁上有許多精巧細膩的浮雕,內容都是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耶那”之故事情節,印度古代“舞論”(natyasastra)之各種迷人生動的舞姿。

    在普蘭巴南神廟附近的村莊,自古以來就流傳一則神話傳奇故事:在印度教王朝時代,有一位長得貌美無比的公主,求婚者不計其數。有一位很有權勢的將軍,以逼婚的方式要求公主嫁給他,公主非常厭惡這們殺死她父親的仇人,無奈只好提出一個被認為絕不可能實現的條件——一夜之間須建好1千座的神廟,孰料將竟滿口答應。

    這位將軍有一個部下“鬼魔”,懂得裝神弄鬼的魔法,入夜之後奉將軍之命就開始建廟:建到999座時,天還未亮,公主眼見大事不妙,便學著雞啼,也獲得鄰近婦女之協助,大家一起此起彼落叫出雞啼,這時“鬼魔”以為黎明即將到來,最後1座還未建,一時心急就將公主瞬間化為第1000座廟,這座由小廟結合而成的就是主廟“洛羅.瓊格蘭。”

    如今,主廟北邊廂房中的那座“難近母”雕像,被認為就是神話傳奇故事中的公主,還傳說摸一下她的乳房,將會長得更美麗,遊客都喜歡與她合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