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古人清廉高潔之鑒:《時苗留犢圖》

“時苗留犢”是我國一個膾炙人口的傳說。此幅《時苗留犢圖》即是托名為元代畫家錢選依據此傳說創作於十七世紀的一件繪畫作品,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錢選(1239-1299),活動於十三世紀後半葉,是宋末元初的遺民畫家,善畫山水、花鳥,畫風古雅。此畫卷描繪了魏壽春縣令時苗離任時,眾鄉民惜別相送難舍難離的情景。圖中一架牛車正由馭手牽住待發,時苗站立於牛車旁,正在向送別的眾鄉民躬身拱手,謙讓勸止;鄉民們扶老攜幼前來相送,他們當中有拱手者,有加顙者,有鞠躬者,有獻食者,有焚香於首者,有扶杖而競前者,以及方袍之僧、黃冠之徒、老之媼、童之孺,皆竭誠相送,牛車旁一位童子正手執一根細木棍與一頭小牛嬉戲。

時苗,字德胄,東漢時巨鹿(今河北巨鹿縣)人。他年輕時,就表現出清清白白、臨財不苟、嫉惡如仇的品格。東漢建安十八年,時苗被委派到壽春縣(今安徽壽縣)做縣令。當他看到朝廷無能,曹操專權,漢家的江山早晚要被篡奪時,他不願意再當曹家的官,決定棄官回鄉。時苗上任時,僅帶簡單的行李,乘坐一頭母牛拉的車。上任後,他清風惠政,深受百姓愛戴。在他任職其間,黃牛生下了一頭小牛犢。卸任時,他對縣主簿說:“我上任時,沒有這頭小牛,它是在淮南出生的,它得留下,我不能帶走。”小吏們勸他把小牛帶走,說:“六畜都不認父,當然要隨母走!”時苗卻說:“小牛是吃八公山的草、飲淮河的水長大的,我怎能占為己有呢?”於是,他留下小牛犢欣然離去。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居住過的巷子叫做“留犢祠巷”,小牛飲水的池塘稱為“留犢池”。有關時苗留犢這一主題,早在清早期以前就已經有作家和畫家進行了文學及藝術創作,元代畫家趙孟頫就曾繪製過一幅《時苗留犢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對時苗的行為由衷地讚美道:“街東街西翠幄成,池南池北綠錢生;幽人獨來帶殘酒,偶聽黃牛第一聲。” 明代壽州主事董豫寫過這樣一首詩:“去任無慚到任時,獨有一犢留斯池。廉名不特當時重,遺愛能令去後思。千載清風垂古史,半池明月映荒祠。停驂幾度池邊立,漫剔蒼苔誦勒詩。”

“時苗留犢”的故事離我們已近兩千年之久,它所蘊含的巨大精神財富始終激勵和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清廉高潔之士。故事之所以能歷經久遠廣泛流傳,說明不論古今,只要為官清廉高潔,永遠都會受到百姓們的擁戴和褒揚。賞讀《時苗留犢圖》,一方面可以欣賞古人繪畫藝術作品,同時,通過畫中故事也能帶給今人許多教育和啟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