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青銅重寶 墨影留形 ——「全形拓」藝術瑣談

中國的傳拓技術種類繁多,如宋代的氈蠟拓、隔麻拓,明代的套拓、色拓、煙煤拓,清代的洗碑拓、鑲拓、堆墨拓等。但這些拓法多是以平面石刻作為主要對象,若要對青銅器器形進行傳拓,就必須採用「全形拓」的方法。「全形拓」又名「立體拓」、「器形拓」、「圖形拓」,它是一種以墨拓作為主要手段,輔助以素描、剪紙等技術,將青銅器的立體形狀複製表現在紙面上的特殊傳拓技法。
   「全形拓」最早出現於清代嘉道年間。據傳江蘇鎮江焦山寺裡有尊焦山鼎,起初為鎮江魏姓所有,明末奸相嚴嵩當政時企圖霸佔此鼎。魏氏恐子孫不能保住銅鼎,遂將此鼎送至焦山寺保存。入清以後,不少文人學者對此鼎銘文加以考釋題跋,尤以翁方綱的《焦山鼎銘考》一書,使得此鼎名聲大振。於是焦山寺住持六舟和尚以燈取形,把該鼎的尺寸量好畫出輪廓,再以厚紙做漏子,用極薄的六吉棉連紙撲墨拓製成「全形拓」,頗受藏家青睞。金石家阮元知曉後,便邀六舟和尚將自己所藏三代青銅器製成「全形拓」,以饗友人。得者如獲至寶,分外珍惜,從而開創了「全形拓」之先河。 清代同光時期的金石收藏家陳介祺採用分紙拓法,加之繪圖準確,用墨濃淡適宜,使得「全形拓」技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民國以後,周希丁、馬子雲等人將西方傳入的透視、素描等方法應用到「全形拓」中,並用墨色來表現光線明暗的變化,使得所拓器物圖像的立體感大為增強。隨著以攝影為基礎的石印、珂羅版等複製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傳拓業急劇走向衰落,「全形拓」原先保存器形的實用功能已經大大削弱,再加上難度大,費時費力,使得這門傳統手藝已經到了瀕臨失傳的邊緣。 「全形拓」所表現的多為歷史上的青銅重器,是介於書畫與拓片之間的藝術形式,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
  近聞青銅器修復和鑒定專家賈文忠對幾近失傳的「全形拓」技法加以研究創新,在一張宣紙上,將器物的立體形狀一次拓成。所制的「全形拓」,器形準確、透視合理、紋飾清晰、銘文規範、效果逼真,就連著名文物大師史樹青先生觀後也不禁贊曰:「賈文忠『全形拓』下真跡一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