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康熙南巡圖

作者
  王翬 、楊晉等。
規格
  《康熙南巡圖》絹本,重設色,共12卷,每卷縱67.8厘米、橫1555~2612.5厘米不等。1691年繪,歷時3年。繪康熙帝 第二次南巡(1689)從離開京師到沿途所經過的山川城池 、名勝古跡等,每卷均有康熙出現。作品以鮮明的色彩和工整的手法,真實、細緻地表現了所經之處的風土人情及農業、商業的繁榮景象,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該畫原藏清宮,後散佚,今第1、9、10、11、12卷藏故宮博物院,餘者藏於美國、法國及加拿大等國的博物館或私人手中。
作品簡介
  清代畫廊的巨作《康熙南巡圖》,它的主要作者是清初六大畫家之一王。王(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稱烏自由人、劍門樵客;因畫《南巡圖》稱旨,康熙帝玄燁賜書「山水清暉」四字,所以又稱「清暉老人。」 王出身於風景清幽秀麗的江南常熟一戶繪畫世家,從小喜歡繪畫。他早先親得太倉「二王」(王時敏、王鑒)的指授與 《康熙南巡圖》局部。
  推許,經常博覽大江南北的秘本精藏,對於古人作品,下苦功臨摹,力追董源、巨然,醉心范寬,對王蒙、黃公望的山水取法尤多,對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的山水也多有會意。他的傳世作品很多,如《千巖萬壑圖》、《溪山:紅樹圖》、《斷崖雲氣圖》、《石泉試茗圖》、《夏木垂蔭圖》以及《唐人詩意圖》等,深得各家的奧秘,具有古樸清麗的特色。因此,王時敏在《西廬畫跋》中稱讚他:「石谷於畫道研深入微,凡唐宋元名跡,已悉其精蘊,集以大成,聲名驚爆海內。」周亮工在《讀畫錄》裡說他:「仿臨宋元無微不肖,吳下人多倩其作,裝潢為陌,以愚好古者。雖老於鑒別,亦不知為近人筆,余所見摹古者趙雪江與石谷兩人耳,雪江太拘繩墨,無自得之趣,石谷天資高,年力富,下筆可與古人齊驅,百年以來第一人也。」這些都說明王學習古人的專心與臨摹古人的特長,當時的清初六大畫家之一惲惲壽平對王,也表示了極度的尊崇和讚美,寫下了「高雲都入王郎卷,亂覆清溪八九峰」,「看君畫石如雲手,落紙精華已百年」。
  王生活在康熙年間,由於當時清朝政府調整了政策,採取了一些措施,因而使遭受前些時期戰爭破壞的農商工各業,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進入相對安定的局面。
  康熙皇帝玄燁為了進一步緩和滿、漢民族之間的矛盾和統治階級與人民之間的矛盾,籠絡江南的士大夫階級,於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64一1707)的二十四年之間,先後到東南一帶作了六次南巡,他從北京出發,由山東入江蘇,潑江而南到蘇州、南京、杭州,最遠是渡過錢塘江,到了紹興。康熙為了要把這個「南巡盛典」記錄下來,就下令在全國範圍內的平民百姓中間,徵求並選拔繪畫能手來繪製《南巡圖》,在首次南巡的第三年,王得到御史宋駿業、老師王時敏第八個兒子宰相王和孫子戶部左侍郎王原祁以及詞人納蘭性德、刑部侍郎徐乾學等人的推薦,於60歲花甲之年帶了學生楊晉,到北京擔任侍詔,主持《南巡圖》的集體繪製工作。
  《南巡圖》在繪製前,先由王執筆畫了草圖12卷,呈玄燁過目。草因為紙本淡設色,內容與正本大致相仿,小有差異,尺寸比正本略小些。陳祖范《王耕煙先生墓表》記述王在繪畫過程中的動作:「當繪《南巡圖》也,天下高才妙手,成集都中,和墨濡毫,鋪絹素,相顧縮,莫敢筆。惟覘侯王先生發口。先生曳草衣,佔上座,瞪目凝神,良久, 乃授以意匠」。全圖構思設計和樹石的繪製當出自主之手,人物、動物、屋宇等則由楊晉和其他畫家合繪。12卷巨製的《康熙南巡圖》,經過王、楊晉等眾多畫家的努力,歷時三年才告完成。圖成之後,玄燁看了非常滿意,給予王很多的賞賜,還要給他做宮,王婉言辭去,便和楊晉一起回到常熟。當他離京的時候,宮廷畫家楊州禹之鼎作《石谷先生還山圖》贈別,詩人王士祺等以詩題之。
  《康熙南巡圖》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這裡將一、三、九、十、十一,十二六卷的內容概述如下,可見一斑,第一卷,絹本設色,縱67.8厘米,橫1555厘米,描繪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從京師出發的情景。車駕從北京外城的永定門到京郊的南苑,畫面開始即為永定門,康熙一行已經出城,送行的文武官員,站在護城河岸邊。浩浩蕩蕩的隊伍在大路上行進,玄燁坐在一匹白馬上,由武裝侍衛前後呼擁,沿途路旁有輿車及大象。前哨越過一座石橋,抵近南苑。路邊儀仗鮮明整齊,一直排列到南苑行宮門口,面幅到此為止。
  第三卷,絹本設色,描繪康熙南巡至山東境內的情景。畫面開始為丘陵地帶,一座城池出現在眾山環抱之中,此即濟南府,康熙在城牆上視閱,隨從若干,城門大開,南巡的先行騎兵正從城裡出發,行進於綿延的山丘之間,山勢雄偉,草木蔥蘢。隊伍翻山過、河,穿過村落,群山逐漸高聳、 險峻,畫面出現了泰安州和泰山,康熙率扈從諸臣到泰山致禮。過泰山後,山勢略趨平緩,畫面至蒙陰縣止。
  第九卷,絹本設色,縱67.8厘米,橫2227.5厘米。圖中玄燁一行已經從浙江杭州出發,渡錢江塘,經蕭山縣,抵達紹興府大禹陵。畫面一開始即為錢塘江,江面風平浪靜,玄燁乘座的龍舟在許多小船的簇擁下,駛抵對岸,因為般大吃水深,船中裝載的物品由民夫肩扛人搬或用車運到岸上,隨行並有大量馬匹。再往前行,有一城門,門洞結綵,此為西關,關裡是一小鎮,為西興驛,沿途村民行旅不斷,一條河直過蕭山縣,城有甕城,門為兩層,河流通過水門穿城而過,城內街市整齊,熱鬧異常,城外河中舟船,岸上農商。過柯橋鎮,漸達紹興府,城市更顯繁華,街市、古塔、校場、府山、望越亭、鎮東閣等一一細加描繪。出紹興府,過田?阡陌無數,即到大禹廟和大禹陵,康熙站立於華蓋下,周圍侍衛戒備森嚴,百官民眾跪迎。此卷最後以起伏的山巒結尾。
  第十卷,絹本設色,縱67.8厘米,橫2559.5厘米。描寫玄燁一行從浙江北返過江蘇句容至江寧府(今南京)的情景。畫面開始為句容縣,過大平莊秣陵關至江寧通濟門,沿途一派江南農村的湖光山色。一進通濟門,皇帝經過的主要街道上搭有長達數十里的綵棚。江寧為江南繁華之地,商業發達,街道縱橫,房屋鱗次櫛比,秦淮河穿過畫面,之後出現了校場。康熙端坐在校場看台上閱兵。過雞鳴山、鍾山、觀屋台,以後湖結束。湖上漁舟若干,湖水蒼茫,開闊無比。
  第十一卷,絹本設色,縱67.8f豆米,橫2313.5厘米,此卷始於江寧府的報恩寺,經水西門及旱西門,畫面出現有名的秦淮河,河中舟船往來,跟隨康熙的官員正在登船。再往前出現了山巒,盡頭是一突入江心的巨大山石,這裡是天險燕子磯,下臨雄偉壯闊的萬里長江,江水奔騰翻滾,康熙乘坐的龍舟順江而下。畫面上時而出現江南景色,時而出現江北風光,江面越來越開闊,以迷濛的遠山結束畫面。
  第十二卷,絹本設色。這一卷描繪康熙一行結束南巡,回到京師的情景。從紫禁城太和殿、太和門開始,向南過金水橋,出午門。午門外兩邊各列大象五頭,儀仗鹵薄嚴整,一直排列到端門。端門五個洞城門大開,門外即是康熙出巡歸來的先行侍衛。他們跨馬排成兩行,拉開距離,穿越正陽門、大清門緩緩而來,天安門外有車轎和象,分列左右。在正陽門外大街牌樓南,康熙皇帝乘坐在八個人拾的肩輿上以華蓋為前導,武裝騎士護衛,緩步返回皇宮。康熙後面,是大群的人馬和貨物,大街上閒雜人等一起迴避,店舖、住家門窗緊閉,街口的柵欄門也都關閉,並有禁軍把守,哄趕人群。隊伍的末尾,有士、農、工、商各界人士組成的「天子萬年」四個大字。
  《康熙南巡圖》是以康熙南巡為題材的大型國卷。每卷畫中均有康熙的形象,畫面都是以皇帝為中心逐步展開的。作者在描繪時,將皇帝南巡所經過的地方和事情如實地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當時的一些風土人情,地方風貌及經濟文化景象,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生產勞動。此畫繼承了我國長卷風俗畫歷史的傳統,吸取了「清明上河圖」等優秀作品的精華,在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方面都有所突破。它的出現又開《乾隆南巡圖》、《姑蘇繁華圖》等作品的先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