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古建築“流動”著文化傳統

  建築被稱之為凝固的音樂,正是因為它們在設計、建造的時候就是由許多不同的音符、節拍和韻律所組成的。

  在我國現存的不少古建築中,保存了眾多音響音韻的奇跡,如北京天壇皇穹宇殿的回音壁、三音石、五音石,寰丘壇上的太極石,其傳聲、回聲的音樂作用尚待進一步研究。

  在山西永濟,由《西廂記》而聞名的普救寺中鶯鶯塔的音響鳴叫作用成了一處奇觀。還有甘肅嘉峪關關門外牆角下的一塊奇石,擊之如燕鳴,被稱作嘉峪關八景中的“擊石燕鳴”一景。可見古代哲匠先賢們在建築上與音樂聲韻相融合的規劃設計巧作安排,是十分重視的。

  天壇、鶯鶯塔、嘉峪關的音響音韻效應,是設計之初的有意創造還是後來產生的效果尚待進一步的論證。但是在2500多年前,蘇州吳王夫差為西施所修的館娃宮中的“響屐廊”確是預先特意設計的。在廊子的木地板下,安設了大小深淺不同的空缸,讓西施在廊內行走起舞發出不同的音響,成為音樂伴奏。

  現在許多園林中還利用水流擊石、沖激等造成鐘磬、琴瑟之音的效果,都是有意設計創造的。無錫寄暢園內有一條著名的“八音澗”,就是有意安排流水穿行於山石起伏間的澗穀,流水淙淙,聲音變幻,有如天然音樂,且與周圍的花草樹木、山石相結合,成為一曲有聲有韻的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樂章,巧妙天成。揚州個園中冬景內的24個風音洞,製造成了冬天北風呼呼的效果,正應了造園手法“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

  文物古跡、古建築與詩詞書畫、匾額楹聯、音樂辭章的交融結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文物古跡和古建築不只是物質藝術的實體,而且與非物質文化文學藝術交融結合在一起,難解難分,產生一種巨大的魅力,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騷人墨客以至顯赫名流、將相帝王為之留下了不朽華章。“發思古之幽情”有時不僅會使人感歎於昔日之興亡往事,而且還能從中獲得效益,更能陶冶高雅情懷。

  三國時期,魏、蜀、吳赤壁大戰,孫劉聯盟,以少勝多擊敗了曹操的83萬大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凝聚在赤壁古跡之上,被歷代相傳了下來。多少詩人詞家為之謳歌詠唱、潑墨揮毫,留下了動人的詩賦辭章、書畫精品,增添了文物古跡的光彩。現在這些古建築、古石壁遺址,已經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因這些不朽的詩賦辭章而彰顯流傳。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不僅有體有形,也有聲有韻,可謂形神兼備。

  古塔,是外來文化在我國原有傳統建築基礎上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奇葩。它原非我國古代建築所有,是隨著佛教的傳入才出現的一種新建築類型。2000多年來又不斷傳承發展,成了代表中國建築藝術的傑作類型之一。它們甚至成了風景名勝區、歷史名城的標誌。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1000多年來就是西安(長安)古城的標誌性建築,“雁塔題名”成了長安一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