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武漢傳說中的古琴臺和漢陽古城

 十個武漢人眼中,大概有十個不一樣的古琴臺。它是一處景點,一座“釣魚臺”,一場音樂盛宴,一個通常用來換乘的公交站點,或者,一段似有似無的傳奇故事。

  古琴臺始建於北宋,因為“伯牙撫琴會知音”的傳說,人們修建“伯牙臺”,來紀念這段傳頌千古的友情;又幾經損毀和重建,才有了今天的古琴臺。

  在一幅清朝光緒年間的漢陽手繪圖裏,可以看到“伯牙臺”。但除此以外,另有規模更大的亭臺樓閣,在龜山山麓、月湖之濱鱗次櫛比,延伸至長江之畔。還有朝陽庵、興國寺、黃公書院、玉清宮、水月庵、禹公磯、晴川閣、雷祖閣、楊泗廟,多數已是聞所未聞。

  以西便是漢陽古城。當年的城市格局,可見一斑。城垣之內,是府衙所在,城垣以外,民房林立,孕育了相對集中的市民商業;緊鄰江、漢的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對外商貿必然繁盛;而宗教場所也佔據著城外的半壁江山,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和亭臺樓閣,不僅是古城“後花園”,文人墨客也慕名而來,留下了數不勝數的足跡、墨蹟。

  這曾是一座功能完備,動靜相宜,占盡天時地利的古典城市,小而精巧。

  而如今,這一切,早已融入了一座大城更新擴展的步數當中,融入了一個國家除舊迎新的美妙藍圖當中,物去,人非。

  只知“鸚鵡”不知“鳳凰”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今天的武漢人,只知道“鸚鵡”,卻不曉得“鳳凰”。

  著名的五百年漢陽樹,在五醫院院內,它有一個門牌:鳳凰巷12號。漢陽樹腳下的鳳凰巷,是一條淩亂、逼仄、背陰的小巷,自行車響鈴俯衝而下,小孩子尖叫著,慌忙躲閃;兩邊越來越高的民房遮住了陽光,仰望的時候,似有傾頹之勢;錯落的房屋,好像依山而建。

  鳳凰巷,曾經是鳳凰山南的邊坡。古漢陽城自唐朝始,便依山而建,它東臨長江,南接鸚鵡洲,西瀕漢水,北以鳳凰山為天然屏障。如今的鳳凰山,卻仿佛在城中消失了。

  沿漢陽大道朝江邊走,街邊有漢陽公園,擺棋局的老人家告訴我,這一帶曾有座“鳳棲寺”,最早的時候依山而建,山,也便是鳳凰山。

  一位老人說:“幾年前,還有人住在寺廟改的屋裏,現在都拆了。”而當年的鳳凰山,是市民晨練的好去處。順著老人手指的方位,有幾十級階梯,不格外留意,不會發現高處有鐵門,上面掛了牌子——“私家園林,請勿入內”,這梯級往上,就是鳳凰山。

  鳳凰山與龜山平行,和龜山、月湖一樣,也曾是漢陽古城的“後花園”,依山建有大量的亭臺樓閣和古典園林,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建於宋代的興國寺,可惜早已損毀殆盡。

  漢陽大道臨近江邊的地方,有陽新路與之交會,距離顯正街不過五百米。陽新路側,有山的岩壁,若不細看,以為是牆,那卻是典型的“山痕”,似有挖掘的印記。剛剛途經的“私家園林”,則從旁邊的大門進入,全封閉式管理,據說,有新建的歐式高檔別墅十餘棟。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鳳凰山在這裏被陽新路攔腰斬段。而街的另一側,武漢電腦外部設備研究所院內,還有一段裸露的山體,高約七八米,有瘋長的雜草和遮天的樹木,大概是舊日鳳凰山在漢陽新城唯一的“殘骸”。

  今年75歲的李遵厚老人,幼年住在武昌,但每年都會有幾次,跟著大人,過江到漢陽,燒香、拜菩薩。“從古琴臺坐船,沿著河汊二十分鐘,下船不遠,就是歸元寺。”

  李遵厚學歷史出身,作為一個“老武漢”,對民間“考古”情有獨鐘。在李老收藏的一份由清末“湖北武備學堂”繪製的地圖中,可隱約回溯當年河湖交錯的地形。李老說,漢水曾是多頭通江,因而造就了通江口港汊的縱橫。

  明朝成化年間,漢水經歷了一次大改道,洶湧的水流將漢水主幹北移,才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形成現在的格局。

  “山南水北為陽,如果按漢水現在的流向,‘漢陽’,應該叫做‘漢陰’。”李遵厚說。

  正是這次改道,“沖”出了漢口,原本低窪荒蕪的洲灘,從此迅速蛻變,但漢口的行政歸屬,一直到張之洞時期,才從漢陽脫離出來。

  而古漢陽的城池,始建於東漢。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卻月故城在漢陽縣北三裏,周回一百八十步,高六尺。”即,高1.746米,城周264.6米,因為地理位置挾漢水以入江,是一座規模極其有限的軍事堡壘。卻月城後九易其主,魯山城、梁廢城、蕭公城……但其位置,皆不出龜山、月湖以及漢水通江流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