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尋訪傳承千年的嶽州窯

嶽州窯經歷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等朝代,沿襲千餘載,位於洞庭湖南部距湘陰縣城21公里的湘江西岸窯頭山一帶。從1937年起,曾多次在河床岸的窯底部和四周挖出過碗、壺等陶具。唐代時期的嶽州窯非常鼎盛,不亞於銅官窯,主要生產茶具。陸羽的《茶經》記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嶽州青瓷碗盛茶,茶水呈紅白之色,非常豔麗可愛。嶽州窯瓷胎輕薄,瓷質較密,胎色早期呈紅或米黃色,晚期灰白色,釉色青綠、青黃。釉薄質細,釉泡較小,玻璃質感強。釉面有不規則細小冰裂紋,有流釉現象。

        史志記載,湘陰秦代置羅縣,南朝大通年始隸屬嶽州,唐宋沿襲。湘陰縣位於洞庭湖南岸,湘資沅三水彙集於此。嶽州窯北起水門,南至洞庭廟舊址,全長700餘米,當地流傳:“湘陰是個萬窯窩,未有湘陰先有窯。”逆水建窯有八甲窯、青竹寺窯、吳家渡窯、樟樹鎮窯、窯頭山窯、鐵角嘴窯、石門磯窯、銅官窯等,順水建窯有三峰窯、煙墩山窯、雲田窯、鹿角窯等,分立式圓窯和斜坡龍窯兩種。魏晉時達到青瓷燒制高峰,同時利用陶車拉坯技術,青瓷暢銷全國各地以及東南亞、日本,首創匣缽覆燒技術。

        嶽州窯器物古樸厚重,胎質細膩,敲擊有金屬聲。造型有碗、盤、碟、蓮花燈、虎子、唾壺、多系罐、盤口瓶、龍柄雞首壺、多足硯、茶具等;釉色有青釉、米黃釉、草綠釉、橘綠、茶末釉、褐色釉、醬釉等;裝飾工藝有刻花、繪畫、貼花、點彩、布紋、瓜棱、幾何紋、魚紋、水波紋、蓮花紋、橋形等。

        現存嶽州窯窯址在窯頭山、白骨塔、窯滑裏一帶。自東漢至隋唐的古窯址,星羅棋佈,已發現的有鐵角嘴、窯頭山、白骨塔、青竹寺、樟樹、城關鎮窯群,城關鎮窯群規模最大,約十多萬平方米的範圍。

        我們在窯頭山荒蕪的田野裏找到一塊水泥碑,是1972年湖南省文革委員會確定的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查看周圍地勢,離湘江岸邊不到十米,河床比遺址低二十餘米,岸沿黃土很深,土質很黏,是上好的瓷泥。我們見到一位老人,他11歲時就生活在湘江邊,兒童時代這裏碎瓷片非常多,1954年特大洪災,原來的窯址被沖毀,泥沙掩蓋窯基,瓷片埋於河床下,現在的河道就是原來的嶽州窯遺址。
返回列表